營造業缺工?人力資源管理很重要!

次閱讀
近年來,台灣營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缺工危機。隨著經濟復甦、基礎建設投資增加,以及都市更新腳步加快,營造業對人力的需求急速攀升。然而,受到人口老化、年輕人就業選擇多元化、工作環境認知等因素影響,營造業缺工問題日益嚴重,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。
一、前言:營造業面臨的缺工挑戰
這個缺工問題不僅影響工程進度,更牽動著整體經濟發展。從政府的重大建設計畫到民間的住宅開發案,都因為人力不足而面臨延宕的風險。在這個關鍵時刻,如何透過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來解決缺工問題,已成為營造業者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。
二、台灣營造業缺工現況深度分析
2.1 缺工規模與程度
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,營造業的缺工率已達到近十年來的新高。以下表格呈現了營造業各職種的缺工情況:
職種類別 | 需求人數 | 實際人數 | 缺工人數 | 缺工率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鋼筋工 | 15,000 | 11,200 | 3,800 | 25.3% |
泥作工 | 18,500 | 13,900 | 4,600 | 24.9% |
水電工 | 12,800 | 9,600 | 3,200 | 25.0% |
模板工 | 8,200 | 6,100 | 2,100 | 25.6% |
重機操作員 | 5,500 | 4,200 | 1,300 | 23.6% |
2.2 造成缺工的主要原因
營造業缺工問題的成因複雜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面向:
2.2.1 人口結構變化
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,勞動力人口逐年減少,而營造業原有的從業人員也面臨退休潮。年輕世代對營造業的工作環境和發展前景存有疑慮,導致新血加入意願不高,加劇了缺工問題。
2.2.2 工作環境與條件
營造業的工作環境相對辛苦,工時長、體力需求大、安全風險較高等特性,使得許多求職者望而卻步。加上薪資待遇與其他行業相比缺乏競爭力,進一步降低了人才進入營造業的意願,造成持續性的缺工現象。
2.2.3 技能傳承斷層
營造業許多技能需要透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,但隨著資深技術人員逐漸退休,而新進人員不足的情況下,形成了技能傳承的斷層,這不僅造成缺工,更是缺乏具備專業技能的工人。
三、缺工對營造業造成的多層面影響
3.1 工程進度延宕
缺工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工程進度的延宕。許多營造廠商因為找不到足夠的技術工人,只能延後開工時間或是放慢施工進度。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建案的交屋時程,也可能導致違約問題,增加企業的營運風險。
3.2 人力成本上升
在缺工的市場環境下,技術工人的議價能力增強,薪資水平持續上升。營造業者為了搶奪有限的人力資源,不得不提高薪資待遇,連帶推升了整體的人力成本,壓縮了獲利空間。
3.3 工程品質風險
為了解決缺工問題,部分業者可能會降低對技術工人的要求標準,或是讓經驗不足的工人承擔重要工作。這種做法雖然能暫時緩解人力不足的問題,但卻可能對工程品質造成負面影響,增加安全風險。
3.4 產業競爭力下降
長期的缺工問題會削弱營造業的整體競爭力。當人力成本持續上升、工程效率下降時,台灣營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將逐漸流失,也會影響政府推動的基礎建設計畫執行效率。
四、人力資源管理在解決缺工問題中的關鍵角色
4.1 戰略性人力規劃
面對缺工挑戰,營造業者需要建立戰略性的人力資源規劃。這包括對未來人力需求的精準預測、人才培育計畫的制定,以及多元化招募策略的實施。透過系統性的人力規劃,企業可以提前因應缺工問題,降低對營運的衝擊。
4.2 建構完善的招募體系
傳統的人力招募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營造業的需求。企業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招募體系,包括:
- 多元化招募管道:除了傳統的人力仲介外,也要善用網路平台、校園合作等方式
- 提升雇主品牌形象:改善營造業的社會形象,吸引更多人才投入
- 彈性的工作安排:提供更多元的工作模式,以應對缺工現象
4.3 員工留任與發展
在缺工的環境下,留住現有員工變得格外重要。人力資源管理應該注重:
- 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
- 提供清晰的職涯發展路徑
- 改善工作環境和安全條件
- 加強員工教育訓練和技能提升
4.4 創新的人力運用模式
為了因應缺工問題,營造業需要探索創新的人力運用模式,如:
- 跨公司人力共享機制
- 引進自動化設備降低人力需求
- 與職業學校建立產學合作關係
- 開發外籍勞工市場
五、有效解決營造業缺工的策略方案
5.1 政府層面的解決方案
5.1.1 政策支持與法規調整
政府應該制定更完善的政策來協助解決營造業缺工問題。這包括放寬外籍勞工引進條件、提供職業訓練補助、推動營造業數位化轉型等措施。同時,也需要檢討現行法規,移除不必要的限制,讓人力運用更加彈性。
5.1.2 教育訓練體系強化
政府應該投入更多資源強化技職教育,特別是營造相關科系的教學設備和師資。透過產學合作的方式,讓學生在學期間就能接觸實務工作,降低學用落差,也有助於緩解缺工問題。
5.2 產業層面的應對策略
策略類型 | 實施方式 | 預期效果 | 實施難度 |
---|---|---|---|
薪資待遇提升 | 調整薪資結構、增加獎金制度 | 短期有效緩解缺工 | 低 |
工作環境改善 | 提升安全設施、改善休息空間 | 提高工作滿意度、降低離職率 | 中 |
自動化導入 | 引進機械設備、智慧化管理 | 減少人力需求、提高效率 | 高 |
產學合作 | 與學校建立實習制度 | 培育新血、解決長期缺工 | 中 |
外籍勞工引進 | 申請外勞配額、建立管理制度 | 快速補充人力缺口 | 中 |
5.3 企業內部的改革措施
5.3.1 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
營造業者應該建立完善的內部培訓體系,不僅要培訓新進員工,也要提升現有員工的技能水平。透過系統性的培訓,可以提高工作效率,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缺工壓力。
5.3.2 改善工作流程和管理
透過精實管理和流程優化,可以提高工作效率,減少不必要的人力浪費。同時,運用專案管理工具和技術,能夠更有效地分配人力資源,最大化現有人力的產出效果。
5.3.3 建立彈性的工作安排
考慮到現代勞工對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視,營造業者可以探索更彈性的工作安排,如彈性工時、輪班制度等,以吸引更多人才加入,協助解決缺工問題。
六、成功案例:企業如何克服缺工困境
6.1 案例一:A營造公司的人才培育計畫
A營造公司面對嚴重的缺工問題,決定與鄰近技職學校合作,建立「學徒制培訓計畫」。學生在學期間就能到公司實習,畢業後直接成為正職員工。這個計畫不僅解決了公司的人力需求,也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機會。
實施三年來,A公司透過這個計畫培育了超過200名技術工人,大幅緩解了缺工壓力。同時,這些經過系統培訓的員工技能水平較高,工作效率也比傳統招募的員工更好。
6.2 案例二:B建設集團的科技化轉型
B建設集團選擇透過科技化轉型來應對缺工問題。他們大量導入BIM(建築資訊模型)技術、無人機測量、預製化構件等新技術,成功減少了20%的人力需求。
雖然初期投資成本較高,但長期來看不僅解決了缺工問題,還提升了工程品質和效率。這個成功經驗也為其他營造業者提供了轉型的參考方向。
6.3 案例三:C營造公司的員工關懷制度
C營造公司發現,除了薪資待遇外,員工更重視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。因此,他們投入大量資源改善工地環境,設置舒適的休息區、提供營養午餐、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護設施。
此外,公司還建立了員工家庭關懷制度,提供子女教育補助、家庭醫療支援等福利。這些措施大幅降低了員工流動率,間接解決了缺工問題,也提升了公司的雇主品牌形象。
七、未來展望:營造業人力發展趨勢
7.1 數位化轉型的影響
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,營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機會。人工智慧、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,將逐步改變營造業的工作模式。雖然短期內仍會面臨缺工挑戰,但長期來看,科技的導入將有助於減少對傳統勞力的依賴。
7.2 新興職種的出現
隨著營造業的現代化發展,將會出現許多新興職種,如BIM工程師、無人機操作員、智慧建築系統管理師等。這些職種需要不同於傳統營造業的技能,也為年輕人提供了新的職涯選擇,有助於緩解缺工問題。
7.3 國際人才的引進
面對持續的缺工挑戰,台灣營造業需要更積極地引進國際人才。除了傳統的外籍勞工外,也應該考慮引進具有專業技能的外籍技術人員,提升整體的技術水準。
7.4 產業生態系的建立
未來營造業需要建立更完整的產業生態系,包括教育機構、政府單位、民間企業的緊密合作。透過這個生態系,可以更有效地培育人才、分配資源,從根本上解決缺工問題。
八、結論:建構永續的人力資源體系
營造業缺工問題是一個複雜的挑戰,需要政府、產業界和教育機構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決。從短期來看,提升薪資待遇、改善工作環境、引進外籍勞工等措施可以暫時緩解缺工壓力。但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,還需要更長遠的規劃和投資。
人力資源管理在解決缺工問題中扮演著關鍵角色。透過戰略性的人力規劃、完善的招募體系、有效的員工留任策略,以及創新的人力運用模式,企業可以更好地應對人力短缺的挑戰。
同時,我們也要認識到,解決營造業缺工問題不能僅靠企業單方面的努力。政府需要制定更完善的政策支持,教育機構需要調整課程內容以符合產業需求,整個社會也需要改變對營造業的認知和態度。
展望未來,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產業的轉型,營造業的缺工問題將逐步得到緩解。但這個過程需要時間,也需要所有相關方的持續努力。只有建構起永續的人力資源體系,台灣營造業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,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。
最終,解決營造業缺工問題不僅是為了企業的生存發展,更是為了確保國家基礎建設的順利推進,以及整體經濟的穩定成長。這需要我們以更宏觀的視野和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,並採取更積極、更全面的行動來應對挑戰。
本文探討了營造業缺工問題的現況、影響及解決策略,強調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。透過政府、企業和教育機構的共同努力,相信能夠有效緩解缺工困境,推動營造業的永續發展。